中药煎服方法


(一)煎药法:

1、煎药用具:一般以瓦罐、砂锅为好,搪瓷或不锈钢器具亦可,忌用铁器、铜器。煎具的容量宜大些,以利于药物的翻动,并可避免外溢损耗药液。同时应加盖,以防水分蒸发过快,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全部释放。


2、煎药用水:以用洁净的冷水为宜,如自来水、井水、蒸馏水均可。根据药物的特点和疾病的性质,也有用醋、酒或与水合煎的。用水量可视药量、药物质地及煎药时间而定,一般以漫过药物3~5cm为宜。每剂药多煎煮2次,第一煎水量可适当多些,第二煎则可略少,每次煎得量100~150ml即可,再将两次药液混匀,依医嘱服用。


3、煎药火候:前人有“武火”与“文火”之分,急火煎之谓“武火”,慢火煎之谓“文火”。一般先用武火,沸腾后即用文火。同时,要根据药物性味及所需时间的要求,酌定火候。解表与泻下之剂,煎煮时间宜短,其火宜急,水量宜少;补益之剂,煎煮时间宜长,其火宜慢,水量略多。如将药煎煮焦枯,则应弃之不用,以防发生不良反应。


4、煎药方法:煎药前,先将药物浸泡20~30分钟之后再煎煮,其有效成分则易于煎出。对某些要求特殊煎法的药物,应按处方中的标注煎煮:

(1)先煎:介壳与矿物类药物,因质地坚实,药力难于煎出,应打碎先煎,煮沸后20分钟左右,再下其他药物。某些质地较轻而又用量较多以及泥沙多的药物(如灶心土、糯稻根等),亦可先煎取汁,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药。

(2)后下:气味芳香的药物,以其挥发油取效的,只煎5分钟左右即可。用大黄取其攻下时,一般煎10~15分钟即可。对所有后下药物,都应先进行浸泡再煎。

(3)包煎:某些煎后药液混浊,或对咽喉有刺激作用以及易于粘锅的药物,如赤石脂、旋覆花、车前子等,要用纱布包好,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煎。

(4)单煎:某些贵重药物,如羚羊角、西洋参等,为了避免其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吸收,可切片单煎取汁,再与其他药液和服,亦可单独服用。

(5)溶化(烊化):胶质、粘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,如阿胶、蜂蜜等,应单独溶化,趁热与煎好的药液混合均匀,顿服或分服,以免因其性粘而影响其他药物的煎煮。

(6)冲服:某些芳香或贵重药物,不宜加热煎煮的,应研为细末,用药液或温水冲服,如三七、麝香、牛黄、琥珀等。

此外,汤剂煎取药液后,应对药渣适当进行压榨,可以再收取部分有效药液,对提高药材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有实际意义。


(二)服药法:

1、服药时间:病在上焦,宜食后服;病在下焦,宜食前服;补益药与泻下药,宜空腹服(但如需长期服用,则宜改为食后服);安神药宜临睡服;对胃肠有刺激的,亦应食后服。急性病重则不拘时服,慢性病应按时服,治疟药宜在发作前两小时服。十枣汤服在平旦,鸡鸣散服在五更。


2、服用方法:服用汤剂,一般一日1剂,分2~3次温服。但根据病情需要,通常是治疗热证可以寒药冷服,治疗寒证可以热药热服,这样可以辅助药力。但若病情严重时,又应寒药热服,热药冷服,以防邪药格拒。对于服药呕吐者,宜加入少量姜汁,或先服姜汁,然后服药,亦可采取冷服,小量频服的方法。对于昏迷或口噤的病人,吞咽困难者,可用鼻饲法给药。使用峻烈药与毒性药时,宜从小量开始,逐渐加量,取效即止,慎勿过量,以免发生中毒和损伤正气。


3、药后调理:一般服解表药,应取微汗,不可大汗,然亦不能汗出不彻。腹泻下剂后,应注意饮食,不宜进生冷难消化的食物,以免影响脾胃的健运。服药后的饮食宜忌有两方面的因素,一是疾病对饮食的宜忌,如水肿病宜少食盐,消渴病宜忌糖,下利慎油腻,寒证禁生冷等;另一方面是药物对饮食的宜忌,如服用清内热的中草药时,不宜食用葱、蒜、胡椒、羊肉、狗肉等热性的食物;在治疗寒症时,应禁食生冷食物;含地黄、何首乌的方药,应忌食葱、蒜、萝卜;有土茯苓的忌茶叶;有薄荷的,不应吃鳖肉;茯苓不宜与醋同吃;吃鳖甲时,不宜配苋菜;服荆芥时忌河豚与无鳞鱼等。其他尚有汗后避风,以及慎劳役,戒房事,节恚怒等,以防“劳复”及“食复”,或影响治疗效果。